【伯牙绝弦原文和译文】《伯牙绝弦》是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了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。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,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重要性。
一、
《伯牙绝弦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,琴师伯牙在高山流水间弹琴,唯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他的琴声。两人因此成为知己。后来钟子期去世,伯牙悲痛欲绝,摔琴断弦,从此不再弹琴。这则故事寓意深刻,强调了“知音”的珍贵与难得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伯牙鼓琴,钟子期听之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太山。” | 伯牙弹琴,钟子期在旁边听。当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,钟子期说:“好啊!琴声多么雄伟啊,就像那巍峨的高山!” |
少选之间,而志在流水,钟子期又曰:“善哉乎鼓琴!汤汤乎若流水。” | 不久之后,伯牙心中想着流水,钟子期又说:“好啊!琴声多么流畅啊,就像那奔腾的江河!” |
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 | 伯牙心中所想的,钟子期都能理解。 |
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琴。 | 钟子期死后,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的人了,于是摔碎琴,割断琴弦,从此再也不弹琴了。 |
三、文化意义与启示
《伯牙绝弦》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它告诉我们:
- 真正的知音是心灵的共鸣,不是表面的附和。
- 知音难觅,珍惜彼此的理解与陪伴。
- 情感的深度往往超越语言,能够通过艺术形式传递。
四、结语
《伯牙绝弦》虽短,却感人至深。它让我们反思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,提醒我们:在快节奏的社会中,更应珍视那些能懂你、陪你走一段路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