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跋前踕后基础解释】“跋前踕后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我心忧伤,惄焉如捣。假寐永叹,维忧用老。心之忧矣,于我归处。蟋蟀在堂,岁聿其莫。今我不乐,日月其除。无已大康,职思其居。好乐无荒,良士休休。”后来在《左传》中也有引用,用来形容人在进退之间犹豫不决、左右为难的状态。
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在前面的脚踏在后面,后面的脚又踩在前面”,形象地描绘了人走路时前后脚交替移动的情景,引申为做事时进退两难、无法决断的心理状态。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不决,或者处于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跋前踕后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、《左传》 |
字面意思 | 前脚踏后脚,后脚踩前脚,形容走路姿态 |
引申意义 | 进退两难、犹豫不决、处境尴尬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人在决策或处境上的矛盾心理 |
用法 | 多作谓语、定语,也可作状语 |
二、常见用法举例
句子 | 说明 |
他在这份工作和家庭之间跋前踕后,难以抉择。 | 表示在两个选择之间难以决定 |
面对复杂的局势,他只能跋前踕后,不敢轻易行动。 | 形容因顾虑多而不敢果断行事 |
在谈判桌上,双方都表现出跋前踕后的态度。 | 表示双方都在试探,不愿先表态 |
三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跋前踕后”的关系 |
犹豫不决 | 指拿不定主意 | 含义相近,但更强调“决定困难” |
左右为难 | 处于两难境地 | 与“跋前踕后”有相似之处 |
进退维谷 | 前后都有困难 | 更强调处境艰难,而非心理状态 |
举棋不定 | 比喻做事犹豫 | 与“跋前踕后”在情绪上相似 |
四、总结
“跋前踕后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状态描写。它反映了人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的内心挣扎与无力感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,如何在“跋前踕后”中找到方向,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了解并掌握这类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