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词解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】一、
兴奋性突触后电位(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, EPSP)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电生理现象。它是指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,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时,导致后者膜电位发生短暂的去极化变化,从而增加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。
EPSP通常由兴奋性神经递质(如谷氨酸、乙酰胆碱等)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引发。这种去极化效应使得突触后神经元更容易达到阈值,从而引发动作电位。EPSP是神经信号整合的基础之一,与其他类型的突触后电位(如抑制性突触后电位,IPSP)共同参与神经网络的调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|
英文名称 |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(EPSP) |
定义 |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,引起的膜电位短暂去极化的现象 |
发生部位 | 突触后神经元的膜上 |
引发因素 | 兴奋性神经递质(如谷氨酸、乙酰胆碱等) |
膜电位变化 | 去极化(膜内电位升高) |
功能作用 | 增加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 |
与IPSP对比 | EPSP为去极化,IPSP为超极化;EPSP促进兴奋,IPSP抑制兴奋 |
与动作电位关系 | 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,通过总和效应实现 |
产生机制 | 神经递质激活离子通道,导致钠离子或钙离子内流 |
可塑性 | 在学习与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|
三、补充说明
EPSP是一种局部电位变化,其强度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量有关。由于其不具有“全或无”的特性,因此可以叠加(空间总和或时间总和),最终可能触发动作电位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,EPSP与IPSP的平衡决定了神经元是否发放动作电位,是神经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