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志基础意思】《通志》是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郑樵所著的一部重要史书,全书共200卷,分为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载记、略等部分。与《通典》《文献通考》并称为“三通”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类史书之一。《通志》的最大特点是其“通”的理念,即打破断代史的局限,以贯通古今的方式整理历史资料,尤其在“二十略”中体现了这一思想。
一、通志的基本含义
“通志”中的“通”字,意为“贯通”、“通达”,强调的是对历史的全面理解与系统梳理;“志”则指记录典章制度、社会风俗、文化发展等内容的专篇。因此,“通志”可以理解为一部贯穿古今、涵盖广泛的历史文献汇编。
二、通志的主要内容结构
部分 | 内容概述 |
本纪 | 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,类似于《史记》中的本纪部分 |
世家 | 记载诸侯国和重要人物的世系及事迹 |
列传 | 记载各种人物的事迹,包括政治家、文学家、科学家等 |
载记 | 记载割据政权或边疆民族的历史 |
略 | 全书精华所在,共20篇,涵盖天文、地理、礼制、乐律、职官、选举、刑法、食货、艺文、氏族、六书、天文、地理、礼、乐、职官、选举、刑法、食货、兵、刑法、艺文等 |
三、通志的特点与价值
1. 打破断代史局限: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书,《通志》以“通”的理念,将历史视为一个整体,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。
2. 重视制度与文化:特别注重对制度、礼仪、法律、经济等方面的记载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运行机制。
3. 创新体例:首创“二十略”,开创了后世“志”的写作方式,影响深远。
4. 内容丰富:涵盖了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多个领域,是一部综合性极强的历史著作。
四、通志的历史地位
《通志》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尤其是“二十略”部分,被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。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,也为后来的《文献通考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等史书奠定了基础。
五、总结
《通志》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历史巨著,以其“通”的理念和“志”的形式,打破了传统断代史的框架,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。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从断代向通史的转变,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项目 | 内容 |
书名 | 通志 |
作者 | 郑樵 |
成书时间 | 南宋时期(约1161年) |
体例 | 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载记、略 |
核心特点 | “通”的理念,贯通古今;“略”的创新,系统记录制度 |
历史地位 | 与《通典》《文献通考》并称“三通”,影响深远 |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通志》各篇内容或具体章节,可参考相关学术研究或原文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