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鳏寡孤茕出处于哪里】“鳏寡孤茕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社会中缺乏依靠、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。它包含四个字:鳏、寡、孤、茕,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无助之人。这一词语不仅具有文学色彩,也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渊源。
一、词语解析
字 | 含义 | 对应人群 |
鳏 | 老而无妻的人 | 丧妻的男子 |
寡 | 老而无夫的人 | 丧夫的女子 |
孤 | 年幼无父的人 | 失去父亲的儿童 |
茕 | 独自一人、无依无靠的人 | 无亲无故、孤独无依者 |
这四个字合在一起,“鳏寡孤茕”便泛指那些在社会中失去家庭支持、无人照料的弱势群体。
二、出处考证
“鳏寡孤茕”最早见于古代典籍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老而无妻曰鳏,老而无夫曰寡,幼而无父曰孤,独而无兄弟曰茕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》,是儒家经典之一,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。
此外,《礼记·礼运》中也有类似表述:“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这里“矜”即“鳏”,“寡”、“孤”、“独”也均与“鳏寡孤茕”相关。
由此可见,“鳏寡孤茕”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源自古代儒家思想,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公平与人道主义的重视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鳏寡孤茕”仍然被用来形容那些生活困难、缺乏社会支持的人群。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常以此为依据,制定相关政策,如低保、养老、孤儿救助等,以保障这些人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同时,这一词语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,弘扬传统美德,倡导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。
四、总结
“鳏寡孤茕”一词源于古代儒家经典,意指社会中缺乏依靠的弱势群体,包括鳏夫、寡妇、孤儿和独居者。其出处主要在《孟子》和《礼记》中,反映了古人对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的重视。今天,这一词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关注和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含义 | 描述社会中缺乏依靠的弱势群体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、《礼记·礼运》 |
每个字的含义 | 鳏(老而无妻)、寡(老而无夫)、孤(幼而无父)、茕(独而无兄弟) |
现代意义 | 关注弱势群体,促进社会公平与互助 |
通过了解“鳏寡孤茕”的来源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也能在现实中更加关注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