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文原文
老 王
有一天,我在家听到打门,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。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,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,不显得那么高。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,也不那么直僵僵的。他面色死灰,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,分不清哪一只瞎,哪一只不瞎。说得可笑些,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,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,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,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。
我吃惊地说:“啊呀,老王,你好些了吗?”
他“嗯”了一声,直着脚往里走,对我伸出两手。他一手提着个瓶子,一手提着一包东西。
我忙去接。瓶子里是香油,包裹里是鸡蛋。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,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。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,反正意思很明白,那是他送我们的。
我强笑说:“老王,这么新鲜的大鸡蛋,都给我们吃?”
他只说:“我不吃。”
我谢了他的好香油,谢了他的大鸡蛋,然后转身进屋去。他赶忙止住我说:“我不是要钱。”
我也赶忙解释:“我知道,我知道——不过你既然来了,就免得托人捎了。”
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,站着等我。
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、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。他一手拿着布,一手攥着钱,滞笨地转过身子。我忙去给他开了门,站在楼梯口,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,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。等到听不见脚步声,我回屋才感到抱歉,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。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。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,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。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。
过了十多天,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。我问:“老王怎么了?好些没有?”
“早埋了。”
“呀,他什么时候……”
“什么时候死的?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。”
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条布,布有多厚,多长。我听了,心里一阵酸楚。
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,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,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。我想他是知道的。但不知为什么,每想起老王,总觉得心上不安。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?因为他来表示感谢,我却拿钱去侮辱他?都不是。几年过去了,我渐渐明白: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。
知识点解析
1. 作者简介
杨绛(1911年7月17日-2016年5月25日),江苏无锡人,中国现代作家、翻译家、文学研究者。她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,代表作品包括散文《我们仨》《洗澡》以及小说《干校六记》等。
2. 文章主题
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这一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,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尊重,同时反思了自己作为“幸运者”的责任与愧疚。
3. 语言特点
- 细腻生动:通过对老王外貌、动作、语言的描写,展现了其艰难困苦的生活处境。
- 情感真挚:文章情感饱满,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。
4. 重点词语释义
- 镶嵌:形容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,形象地表现出老王身体僵硬的状态。
- 伛着身子:弯腰曲背,表现老王行动不便的特点。
- 愧怍:内心感到惭愧不安。
5. 写作手法
- 对比手法:将“我”的生活与老王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主题。
- 描写细腻:通过对细节的刻画,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教案设计
教学目标
1. 掌握文中生词的意义及用法;
2. 分析老王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;
3. 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。
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弱势群体,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。
教学过程
导入新课
播放一段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小视频,引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关注与讨论。
整体感知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出不熟悉的词汇并尝试解决;
2. 提问: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?
深入探究
1. 小组合作讨论:
- 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?
-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2. 全班交流分享观点,教师适时引导总结。
拓展延伸
1. 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,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那些需要援助的人。
2.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或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
课堂小结
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将这份爱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。
作业布置
1. 背诵文中关键段落;
2. 写一篇读后感,题目自拟。
以上为《老王》的教学设计概要,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,培养人文关怀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