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肝,全称为“乙型病毒性肝炎”,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B Virus,简称HBV)引起的肝脏疾病。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、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途径进行传染,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。
乙肝的感染过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。大多数成年人在感染后能够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,恢复健康,这被称为急性乙肝。然而,如果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超过六个月,则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,长期影响肝脏功能,甚至引发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后果。
乙肝的症状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一。部分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或者仅出现轻微乏力、食欲下降、恶心、腹胀等症状。而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黄疸(皮肤和眼睛发黄)、尿液颜色加深、肝区疼痛等表现。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,很多人在确诊时已经进入慢性阶段。
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测,包括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、乙肝表面抗体(HBsAb)、乙肝e抗原(HBeAg)、乙肝e抗体(HBeAb)以及乙肝核心抗体(HBcAb)等指标。通过这些检测结果,医生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、处于哪个感染阶段以及是否具有传染性。
目前,乙肝虽然无法完全治愈,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,延缓疾病进展。同时,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式。自1986年乙肝疫苗问世以来,全球范围内乙肝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,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,疫苗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新发感染率。
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的人群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,如避免饮酒、合理饮食、规律作息、定期复查等。此外,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防护措施,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。
总的来说,乙肝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,关键在于早期发现、科学治疗和积极预防。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,越来越多的乙肝患者能够过上正常、健康的生活。了解乙肝知识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