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医疗废水排放标准】医疗废水是指医疗机构在诊疗、实验、消毒、洗涤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。由于其含有病原微生物、药物残留、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,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,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。因此,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医疗废水排放标准,以确保废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。
一、医疗废水排放标准概述
根据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466-2005)及相关地方性法规,医疗废水的排放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:
- 排放去向:应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经处理后达到相应标准后排入自然水体。
- 处理工艺:应采用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污染物有效去除。
- 监测频率:定期对排放水质进行检测,确保符合排放限值。
二、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限值
以下是医疗废水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排放限值(单位:mg/L):
| 污染物名称 | 排放限值(最高允许浓度) |
| pH值 | 6.0~9.0 |
| 化学需氧量(COD) | ≤100 |
| 生化需氧量(BOD5) | ≤30 |
| 悬浮物(SS) | ≤70 |
| 总余氯 | ≤0.5(接触时间≥1小时) |
| 粪大肠菌群数 | ≤500个/L |
| 五日生化需氧量(BOD5) | ≤30 |
| 总磷 | ≤8 |
| 总氮 | ≤25 |
| 重金属(如铅、镉、汞等) | ≤0.1(具体视种类而定) |
> 注:不同地区可能有更严格的地方标准,需结合当地环保部门要求执行。
三、处理技术与要求
医疗废水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1. 预处理:通过格栅、沉淀池等去除大颗粒杂质。
2. 消毒处理:使用次氯酸钠、臭氧或紫外线等方式杀灭病原微生物。
3. 深度处理:采用活性炭吸附、膜过滤等手段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。
4. 最终排放:确保出水水质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。
四、管理与监督
为保障医疗废水处理的有效性,医疗机构应:
- 建立废水处理管理制度;
- 定期维护处理设备;
-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;
- 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。
五、总结
医疗废水排放标准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依据。各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,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,确保废水达标排放。同时,政府应加强对医疗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,推动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