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留侯论原文及翻译】《留侯论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议论文,全文以张良(即“留侯”)为讨论对象,分析其性格、智慧与历史作用,强调“忍”在成就大事中的重要性。本文将对《留侯论》的原文进行摘录,并提供简要翻译,同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对比。
一、原文摘录
> 留侯论
> 苏轼
夫子房之于汉,非特功臣也,其智略足以济世,而其心术足以安邦。然其所以能成大业者,岂独天命哉?盖亦有其道焉。
> 夫人之生,不能无志;志不立,则事不成。留侯之志,非徒富贵而已,乃欲辅佐明君,以安天下。故其始也,遇秦之暴政,遂怀愤激,欲图之。然其心未尝忘国,虽遭困厄,未尝改其志。
> 及其见沛公,知其可托,遂决意从之。然其所以能致此者,岂非因其能忍乎?夫忍者,非怯也,乃蓄势以待时也。留侯之忍,非徒一时之隐忍,乃以智为本,以谋为用,故能成其大业。
> 夫人之大患,在于急躁;急躁则失计,失计则败事。留侯之能成其功,实由于能忍。故曰:忍者,成事之基也。
二、翻译摘要
苏轼在《留侯论》中通过对张良的分析,强调了“忍”的重要性。他认为张良之所以能成为汉朝的重要功臣,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智,更因为他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品格。文章指出,张良在面对秦朝暴政时,虽然心怀愤怒,但并未轻易行动,而是选择等待时机,最终选择了刘邦作为依靠,成功实现抱负。苏轼认为,真正的英雄并非只靠勇猛,而是懂得“忍”,能够克制情绪、积累力量,才能成就大业。
三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节选 | 翻译 |
夫子房之于汉,非特功臣也,其智略足以济世,而其心术足以安邦。 | 张良对于汉朝,不只是一个功臣,他的智谋足以拯救天下,他的心术足以安定国家。 |
然其所以能成大业者,岂独天命哉?盖亦有其道焉。 | 但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,难道仅仅是天命吗?其实也有他的道理。 |
夫人之生,不能无志;志不立,则事不成。 | 人一生不能没有志向;志向不确立,事情就无法成功。 |
留侯之志,非徒富贵而已,乃欲辅佐明君,以安天下。 | 张良的志向不只是追求富贵,而是想要辅佐贤明的君主,来安定天下。 |
故其始也,遇秦之暴政,遂怀愤激,欲图之。 | 所以他一开始遇到秦朝的暴政,心中充满愤怒,想要图谋反抗。 |
然其心未尝忘国,虽遭困厄,未尝改其志。 | 但他心中从未忘记国家,即使遭遇困境,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。 |
及其见沛公,知其可托,遂决意从之。 | 等到他见到刘邦,知道他是可以依靠的人,于是决定跟随他。 |
然其所以能致此者,岂非因其能忍乎? | 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,难道不是因为他能忍耐吗? |
夫忍者,非怯也,乃蓄势以待时也。 | 忍耐并不是懦弱,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。 |
留侯之忍,非徒一时之隐忍,乃以智为本,以谋为用,故能成其大业。 | 张良的忍耐,不只是暂时的克制,而是以智慧为基础,以计谋为手段,因此能够成就大业。 |
夫人之大患,在于急躁;急躁则失计,失计则败事。 | 人的大祸患在于急躁;急躁就会失去计划,失去计划就会导致失败。 |
留侯之能成其功,实由于能忍。 | 张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,确实是因为他善于忍耐。 |
故曰:忍者,成事之基也。 | 所以说:忍耐,是成就大事的基础。 |
四、总结
《留侯论》通过分析张良的生平和性格,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是靠一时的冲动或蛮力,而是依靠内心的坚定、智慧的沉淀以及对时机的把握。苏轼强调“忍”的价值,认为它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础。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张良的赞颂,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—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应学会克制、坚持与等待,方能走向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