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喜形于色什么意思啊】“喜形于色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因为高兴而表现出明显的外在情绪。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成语的具体含义不太清楚,或者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和“高兴”有关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“喜形于色”的意思、用法以及相关知识点。
一、
“喜形于色”出自古代汉语,意思是“喜悦的情绪表现在脸上”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非常高兴时,他的表情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,比如笑、眼睛发亮、动作轻快等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情绪的外在表现,而不是内心的隐藏感受。
这个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,用来形容人的情绪表达比较明显。例如:“他得到了升职通知,喜形于色。”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个人因为高兴而显得特别开心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喜形于色 |
拼音 | xǐ xíng yú sè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字面意思 | 喜悦的情绪表现在脸上 |
含义 | 形容人因高兴而表现出明显的表情 |
近义词 | 喜不自胜、喜上眉梢、笑容满面 |
反义词 | 勃然大怒、愁眉苦脸、闷闷不乐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形容人情绪外露 |
示例句子 | 他听到好消息后,喜形于色,连说话都带着笑意。 |
适用对象 | 任何人,尤其是情绪容易外露的人 |
三、使用建议
“喜形于色”虽然形象生动,但在日常口语中并不常见,更多出现在文章、演讲或写作中。如果想让语言更自然,可以适当使用“笑得合不拢嘴”、“满脸笑容”等更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。
不过,在需要体现人物情绪变化或描写心理状态的场景中,“喜形于色”仍然是一个非常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。
总之,“喜形于色”是一个表达情绪外露的成语,适用于多种情境,尤其适合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写作中。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中的情感表达方式。